首先这个东西应该算不上机关枪,只能算是类似半自动枪械这一类的火枪惠红网,据纪晓岚记录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说法:
形若琵琶,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,以机轮开闭。其机有二,相衔如牝牡,扳一机则火药,铅丸自落筒中,第二机随之并动,石激火出而铳发矣。计二十八发,火药铅丸乃尽,始需重贮。
什么意思呢?
铳背是弹匣,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。铳机有两个,相互衔接,扣动一机,弹药自落于筒中,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。
它的形状很像琵琶,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,而且击发、填弹两个程序连动进行惠红网,无须像洋枪那样打完一发再填药。
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出,这就相当于一个半自动步枪,弹夹能够装二十八发子弹,虽说在现在看来不算什么,但是以当时的水平来看,这个应该能算得上是利器了。
展开剩余67%那么就是这样一种利器,为什么康熙会弃之不用呢?
发明这个“机关枪”的人叫戴梓,出生于浙江杭州。其父名叫戴苍,曾任明朝监军,很擅长制作军械。
因为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,戴梓还是11岁的时候,他就开始自己独立制作军械,被人们称为“天才火器发明家”。
康熙十二年(1673年)康熙帝下令撤藩,引起了吴三桂、耿精忠、尚之信等人的不满,康熙十三年(1674年)耿精忠起兵反叛,这就是著名的三藩之乱。
也正是在这时,戴梓经人推荐给了康亲王,因其有军械制造的才能,被康亲王礼聘至军中,并随军出征。后因其火器立功,被康熙皇帝留在宫中封为翰林院侍讲。
注意这个翰林院侍讲,这是个什么官职呢,从四品。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,辖下有典簿,侍诏等。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,编修与检讨。
说白了在战争中立下了功劳却给个文职,而没有将其举荐到工部,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。
后来戴梓接着自己钻研军械,发明出所谓“机关枪”后便将其献给康熙皇帝,但是康熙皇帝又以成本较高,射程近等缺点将其束之高阁。
这背后的意思就耐人寻味了,是靠着骑射起家的满清皇帝对着火器的兴趣不大,还是担心这种火器流传出去会对自己统治者地位造成影响呢?
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点,对于康熙皇帝而言,时局的安稳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,虽然康熙年间偶有叛乱,但是对于大局来说无伤大雅,最后都能一一扑灭,叛乱对清朝的统治地位是动摇不了的。
但是,一旦这种能够以少胜多的火器到了地方势力手中,届时叛乱一起,局面就不好收拾了。
而经常在自己的诗文之中针砭时弊的戴梓惠红网,让康熙皇帝后来更是起了疑心,所以便顺水推舟假借南怀仁的栽赃,将其流放辽东。而戴梓后来也就病故辽东,此时康熙皇帝已经驾崩好几年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杠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